沁州黄是如何成为皇家贡米的?

      太行太岳之间的沁县人民,传颂着两位将炎帝谷种变成高产名吃的有功之人。一位是明代沁州人王心安,据《册村·鸟苏王氏族谱》记载,这位号称“五谷神下界”的王心安,是一位“取清用宏,不屑陶朱猗顿之术”农商专家,他在炎帝驯牛以耕的伏牛山下,黎城之郊,在“羊头山世靡谷”的二沁大地,当谷种退化到“良莠混杂,耘少收成”的时候,是他把炎帝传给人类的黍谷,培育成“多收可口”的“爬山糙”,成为“产蓄百顷,富冠二沁”的种粮大户,是他的族人檀山王氏,又把“爬山糙”送进了明朝官廷,为炎帝米“爬山糙”穿上了“贡品”的时装。

      另一位就是清代的乡人大学士吴琠,凭着他对故土的一片热情,让满州人的皇帝给炎帝米“爬山糙”取名为“沁州黄”,借着皇帝的“金口玉牙”,提高了炎帝米“爬山糙”的知名度(公元1997年《沁县志》),致使炎帝传给华夏儿女的小米,漂洋过海,于1914年,在美国旧金山夺得了巴拿马运河通航万国博鉴会金奖。炎帝米沁州黄首次成为世界名米。

      作为五谷之一的谷子,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几乎播及到整个华夏大地,由于受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制约,形成了许多品质相异的品种。就同一品种而言,长期在同一地域种植,品质必然会退化。据《唐史》、《明史》等典籍记载,谷子产量一度出现了仅为“亩收斗谷”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明代沁州人王心安在众多的谷子品种中,培育出了“爬山糙”,成为一时“富冠二沁”的“五谷之神”,这是谷子发展史上的第二次变革。这一产量较高,品质较好的“爬山糙”的出现,足用了3000年的发展历程。这3000年中,谷子作为主要农作物之一,还发生过些什么变革,尚不得而知。“爬山糙”的出现,使谷子由亩产斗谷变成了亩收以担计算的时代,这不能不说是古代沁州人为人类的重大贡献。据清《沁州志》记载,沁州人吴琠在河南做官时,把“爬山糙”引进到河南种植,“五为县令一摄州篆”的王省山在苏吴一带做官时,又把“爬山糙”引入长江两岸。这都对我国当时的农业生产起了促进作用。
      让历史不能忘记的是:明代人王心安培植的“爬山糙”被其族人引进到沁县檀山时,适宜谷子生长的檀山土壤和气候,加上优良品种“爬山糙”,就变成了名噪一时的“贡品”。清代大学士吴琠把“爬山糙”推进清宫,被取名为“沁州黄”后,名震华夏的“沁州黄”,从此就被长期封闭在“百亩无粮地”里不得下山,成为皇家少数人的“专利”,沁州黄几乎与百姓无缘了。人民创造的财富,成为封建帝王少数人的专用品。这不能不说是炎帝米沁州黄的一段历史悲剧。

     当历史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炎帝传人耿聚萍和她的同事们用近20年的时间,对沁州黄进行提纯复壮和引种下山的种植技术试验,并取得了成功,这是在共产党领导下一次种子革命的胜利,它的成功,打破了几百年来沁州黄不能下山,不能高产,不能施肥的传统定论,使沁州黄有保持其原有品质纯度的同时,得以在全县大面积种植。
     购买沁州黄小米: http://www.goodu.info/gc/node/96 。

    
 

热销&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