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金丝小枣的历史发展

     沧州是我国栽培金丝小枣历史最早、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好的生产基地,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被国家林业局、中国经济林协会评为“中国金丝小枣之乡”。沧州金丝小枣因其成熟枣果掰开能拉出缕缕金丝而得名。沧州金丝小枣因沧州独特的气候条件、特殊的土壤类型和先进的管理而形成独特的品质,享誉中外。

     沧州是金丝小枣的原产地,申请保护的地域范围内现存许多古枣树,在沧县杜生镇王会头村至今尚存一株1300多年的老枣树——“枣树王”,此树树高7.5米,冠幅6.5米,干周2.5米。目前这株千年枣树仍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年产枣30余公斤。  枣已经是沧州风土人情中一道鲜艳的生命线。年节月礼,蒸几锅枣糕装点节日的气氛;来了客人,做一道地方特色菜,让朋友“笑口常开”;出门远游带一箱小枣,记注乡情的那份浓郁。

    枣的起源、演化研究成果认为,原生种枣是由酸枣演化而来,酸枣古代称棘,棘性喜温,耐瘠薄,抗盐碱。《诗经》中有“园有棘,其实之食”和“八月剥枣”之句。《广志》(公元前3世纪)中记载:“有弱枝枣甚美,禁之不令人取,置树苑中。”可见,沧州先民“选取好味者留栽之”,经过一代代筛选,培育出味道鲜美、果肉丰满的定型枣树。司马迁借苏秦之口记下了沧州因枣为天府之地的荣耀;《战国策》记下了沧州小枣“足食于民”的功绩;沧州红枣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房上地下红一片”的欣喜惊叹;南北朝时贾思勰《齐民要术》(公元6世纪)有:“乐化枣,出青州,丰脂细核,多膏,肥美为天下第一,相传乐毅破齐时,从燕来齐所植也。”(春秋战国时沧州属燕国)。是南北朝时期道教诸圣祈求长生不老的“仙枣”。《三国.魏志》有:“冀州户口最大,又有桑枣之饶,国家征求之府。”(三国时沧州属冀州),这说明当时沧州已广植枣树,枣已成为重要的产业和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

    明、清代是沧州金丝小枣发展较快的时期,《河间府志》记载:“明洪武27年(1394年),命工部行文书教天下百姓务要多种桑枣,每一百里二百株……每户初年二百株,次年四百株,三年六百株,栽后过数造册回奏,违者全家发配云南金齿充军”。清代大学者、一代文宗纪晓岚的出生地今属沧县的崔尔庄,就处在沧州枣产区的中心地带。我们这位乡贤对自己故乡特产风物耳熟能详,魂牵梦绕,时常涌上笔端:“崔庄多枣,动辄成林,俗称枣行”;“余乡产枣,北以车运京师,南随漕舶以贩鬻于诸省”。据说,东汉刘秀曾在沧县枣林歇马挂甲,乾隆皇帝也曾夸赞过沧州金丝小枣,这样的传说和故事,像沧州的枣一样繁多美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史料记载,清乾隆五十年(1785)栽枣树200公顷,6.7万株;光绪十一年(1885)栽枣树667公顷,23.1万株。民国时期,沧州金丝小枣生产继续得到发展,但发展速度较慢,1947年解放时,沧州市共有金丝小枣树2780公顷,产量1.27万吨。

        解放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对沧州金丝小枣的发展十分重视,使沧州金丝小枣产业得到快速发展。1987年全国惟一的由国家林业部与河北省联营的金丝小枣良种繁育基地——沧州金丝小枣良繁场在枣区兴建,开展了红枣优良品种收集、决选、良繁工作。为促进沧州金丝小枣的发展,近年来,沧县、献县、泊头、河间均成立了“红枣协会”,大力推行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制定推广了《无公害食品沧州金丝小枣》和《无公害食品沧州金丝小枣生产技术规程》两个地方标准,实施了标准化生产,上述措施规范了枣树的种植和管理,促进了流通,壮大了产业。并涌现出“沛然世纪生物食品公司”、“沧州崔尔庄批发市场”、“枣香村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目前全市金丝小枣面积达到10.4万公顷,产量25万吨。全市初步形成了以新老枣区为基地,以沧州崔尔庄红枣批发市场为龙头,以沛然、枣香村等加工企业为骨干,辐射全市1000多家加工企业、摊点的金丝小枣产业化格局。沧州金丝小枣及其产品多次在国内外展销会上获奖,2004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将沧县的4000公顷沧州金丝小枣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列为第四批全国农业标准化I级示范项目。2004年8月4日,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查批准,对沧州小枣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预示着沧州小枣将会更加声名远扬。

    2010年沧州金丝小枣一度评为河北最畅销5种特产之一,在上网购物的电子商务网站上如当当卓越亚马逊等很畅销,掀起了金丝小枣网购的热潮。

热销&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