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一说,最早见于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1610年-1695年)的一篇文章《王征南墓志铭》,作于康熙八年(1669年)。文中称“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別少林为外家”。又称内家拳创自宋张三峰,百年后传陕西王宗,明嘉靖年间再传至张松溪,松溪传四明叶近泉,......后传到王征南。晚清民初时期,有武术家把太极拳、形意、八卦等统称为内家拳。现代之内家拳定义,是指拳技有着共的特性,即注重内功、神意悠然、劲力浑厚,讲求意、气、力的协调统一;体现在具体的应敌对抗中则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咏春的历史源流由于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而变得不可考,但普遍认为它属于南少林拳系,大约出现在二百多年前的清朝中叶。咏春拳在传统武术中属于出现较晚、相对比较现代的拳种,在其酝酿、设计、创立、发展的过程中有可能充分借鉴了各种拳术的特长和优点,包括少林与非少林拳系、内外家拳系、长拳短打拳系、释家与道家等。纵观各支派的咏春拳理论和训练方法,我们可以归纳出咏春拳的几个特点:
一、从柔入刚,积柔成刚。大部分咏春拳派,无论以小念头还是单式训练作为入门,都主张练习者应尽量放松,以改变后天僵化的用力方法,从而获取浑厚灵变的“劲力”,这与很多内家拳所谓的入门先“换劲”是一致的。本门拳论就有“手错易矫,力错难更”之句,可见“求劲”在咏春拳中的重要地位。广州咏春拳的单式训练,虽然有较刚猛的“明劲”发劲,但也是要求初学者在运动过程中保持肌肉松活,只有在到点之际才将劲力完全释放出来,以达到拉长筋腱之效。在练习者对肌肉控制达到一定程度后,咏春拳又通过一些辅助训练,以增强桥手和拳掌的硬度来提高攻击能力和抗打能力,例如打挂墙沙包、藤圈手、拍子簿、木人桩等,以及黐手实作中的身体对抗,这也就是所谓的“积柔成刚”的过程。原传内家拳应该也有类似的外壮和筋骨训练,只是现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例如简化普及、侧重养生作用、神秘化、保守传承)被忽略、忽视或者故意隐去而已。
二、 注重意气。一般人认为咏春没有内功,其实不然。应该说咏春没有“神秘”、“高深”的内功,内功就在极其简洁的母拳小念头中。各流派对小念头的作用有很多讨论,或曰锻炼正身攻防能力,或曰锻炼下盘如南拳的“扎马”,或曰“念力”。笔者认为,如果用内家拳的术语来形容小念头的作用,大体可以归纳为“形”与“意”二字,即建立间架和对意的体认。简而言之,可将小念头看作咏春的“桩功”,一摊三伏的拜佛手尤须仔细体味,因为通过这个简单的动作即可构建一个即坚固又富有弹性的格斗基本间架(间架即身体各部分在运动中所保持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同时可以通过“意”来调动间架中各部分的松与紧来完成技术动作。在其他南拳系统中,类似小念头这样的母拳并不鲜见。很多拳种均有的“三战”拳(例如五祖拳、鹤拳系、客家南螳螂拳系等),就仅有很少的动作与移动,但却非常受到练习者的重视,这与它的内功筑基作用是分不开的。日本空手道就保留有三战拳,这也是日本空手道发源于南拳的重要证据之一。传说李小龙在创立截拳道后,很少再系统地练习咏春拳,但却坚持每天三遍的小念头锻炼,足以证明他在小念头中是获益匪浅的。值得一提的是,咏春拳也带有禅宗的影响,本门拳论就有“有可作无,无中生有”之句,练形的极致是无形,用意的极致是无意,信手拈来,随动即发是咏春拳一个高深,但可冀及的境界。记得形意巨匠郭云深的一句诗可作印证:“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无心始见奇”。
三、后发先至,以静制动。咏春拳中有一个常用的格斗摆桩叫“问手”,即一手以摊手试探,另一手则以护手守中。通常来说,这不是一个主动进攻的姿态,而是以逸待劳,在对方触碰我桥手的瞬间才施以反攻;一旦得机,则以连环进攻之势让对方疲于奔命。这个典型的咏春战术正正体现了内家拳后发却先至,静偏能制动的特点。要做到后发先至,唯一“快”字诀。咏春的快,在于敏锐的知觉,在于含机半变的游刃有余,在于短距离爆发的寸劲,在于攻守同期的高效,在于守中用中的直接,在于破坏对方节奏的得机得势,更在于意气调动的自然而然。内家拳的快不仅仅是绝对的物理速度,还有对时机的准确把握,是一系列技术要点同时作用所体现出来的综合效应。
四、柔化刚发,刚柔并济。太极、八卦有推手,形意拳有搓手,咏春拳有黐手, 有些流派也有类似太极推手的圈手(又叫蛇形手),如古劳、姚氏(以及其他阮济云蛇形咏春支派)与本门。总体来说,这些训练的核心思想都是通过安全、有规则的实战模拟来获取格斗经验。咏春拳的对练设计比较现代化,糅合了粘黐柔化、粘桥贴打、离桥跳手等技术,其中粘黐柔化、粘桥贴打很好地表现了内家拳柔化刚发,刚柔相济的原则,因此咏春也有“南太极”的美誉。咏春的粘黐与太极相比,手门窄而密,圈走得小而快。双肘归中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保护了胸腹的重要区域;钳马偏身的架势也加强了腰胯的拧裹, 使得作用于我重心的劲力能通过较小的弧线运动而被迅速化解,所谓“形消步化,应付从容”是也。此外,咏春拳的粘中有打,打中有粘的技术组合也充分体现其现代性和实用性,正如本门拳论所言:“来留去送,甩手直冲”,前者是粘,后者为打。内家拳素有“打人容易发人难,发人容易控人难”之说,当然,咏春也有发控技术,但咏春没有过分强调这些高级技术,而忽略简单直接的击打技术;也没有把发控技术与击打技术孤立起来。相反,现在很多内家拳练习者一味追求发控,反而造成了“十年不出门”的尴尬局面。
细考咏春之手法,与南拳各派大同小异:二字钳阳马,铁线拳中也可以找到;破排(或抱牌)掌与洪拳的叠掌也有几分相似;膀手与佛家拳的围裙手如出一辙......但就这些手法,配合咏春拳独特的心法来演绎,却有完全不同的物理效应和技击效果,不得不使人想起一句内家拳的名诀“意气君来骨肉臣”,这也是咏春拳之为内家拳的另一个佐证。
所谓内家与外家,实乃拳术风格、训练方法、攻防战术之异,无高、低级之分。天下武功,所孜孜追求者不外乎劲力、速度、准绳度、反应而已,内家外家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一致的,都为技击这个宗旨服务,所谓异曲同功,殊途同归。将咏春拳归于内家拳,并非想给它贴上“高级拳种”的标签,而是进一步阐明咏春拳的原理与特点,以方便广大练习者更好地研究与练习。
http://wongjinggate.blog.163.com/blog/static/163097159201082302512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