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 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完)
最近,一篇名为杨绛《一百岁感言》的文章在网络上疯狂转发,特别是被李开复等网络名人转载后,流传甚广。有媒体查证后辟谣,该文系拼凑而成,并非杨绛原话,但挡不住网友嘉许这碗“心灵鸡汤”。无独有偶,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诗文也曾被网络写手续貂,并借用了诗人之名,一直误传到今。一批网文“借船出海”屡传屡盛,对经典陌生且热爱享用文化速食,恐怕是速读时代的读者通病。
以杨绛之名转发
提到杨绛先生,许多读者敬慕她的优雅和学识,但并未阅读过杨绛先生的原著。在杨绛先生今年102岁之际,一篇600字的署名杨绛的小文《一百岁感言》在网络上转发数量难以估计,单单李开复微博的转发评论就超过10万次。这篇文章的开头几句是这样写的,“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记者与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的《杨绛文集》比对,该段落确实是来自《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但后面诸多人生感悟系拼凑而成。“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敏锐的读者稍加辨别可以发现,这等文句不是杨绛先生的风格,一位从民国走来的散文大家,从平淡文字中透露出来的一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从大白话中能透显出智慧,文气怎么像时下流行的“心灵鸡汤”?而且,2011年杨绛先生就过了百岁,此文今年才开始流行,稍加留心,便可辨明疑点。尽管有不少媒体随后辟谣,但至今仍然有相当数量的网友“节选”了伪作,当做自己的微博感言或签名,自勉的初衷是不错的,结果却贻笑大方了。
以仓央嘉措之名代笔
“你见或不见我,情都在那里,不增不减”“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在途中与你相遇”“我问佛……佛曰……”“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仓央嘉措情歌的伪作与误传一直都存在,被称作“仓央嘉措最美的诗句”,但是都与他毫无关系。如果你的摘抄本里恰好有这几句诗,后面还标注着“仓央嘉措”,只能遗憾地告诉你,这都不是他写的:第一句出自扎西拉姆·多多创作的诗《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第二句出自朱哲琴演唱的《信徒》;第三句出自网络拼凑诗《问佛》,其中一句系电影《青蛇》插曲歌词;最后一首,只有“第一”“第二”是仓央嘉措所作,其后都为网友演绎。遗憾的是,以仓央嘉措为名的谬误贴在网络论坛、手机微信上热传,不一而足,堪称杂烩。这位寂寞的喇嘛诗人,在300年后接受着人们的朝拜与想象,却很少有人愿意捧读他的原著。
是否能够读读原著?
读一读原著,是识破真伪、明辨高下的最好途径。在网上读到这些“唯美”诗作进而倾慕推崇仓央嘉措、推崇杨绛的有不少“粉丝”,那么是否应该找一个版本的仓央嘉措诗集或《杨绛文集》,好好坐下来读上一读?网友@弓長悦儀认为,转帖量最多的伪作,集中堆砌了现代的华丽辞藻,挺可悲的。网友@谛心深处留言道:“正经的译本也以朴实为佳。越是文艺化、润色、填充华丽辞藻、押韵等等借题发挥、喧宾夺主地加工过,越是没味儿。越接近原味的,越保留了原本情感。”
作者江南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认为,可惜在一片“顶”“转”“赞”的声音背后,却少有人注意其中显而易见的谬误。那些诗作无论从格律形式、语言风格哪个角度看,都与仓央嘉措的作品相去甚远。“在文化心态上,少一点浮光掠影,多一点凝神静气;少一点急火猛攻,多一点文火慢炖;少一点人云亦云,多一点有疑之心;少一点不加辨别,多一点小心求证。文化‘速食’不妨有,但没有理由抛下文化精品大餐。”(据《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