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焕庆:咏春拳将何去何从?

《叶问4》上映了,这个是《叶问》系列电影的完结篇。《叶问》系列电影的横空出世,为世人展示了叶问先生不平凡的一生,也向世人介绍了咏春拳的历史篇章。作为一名咏春拳爱好者,我是非常感谢这个系列影片的创作与演职人员的,也感谢那些支持和热爱这个系列电影的热心观众,因为咏春拳只有面向了世人、走进了世人,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在现代社会,通过多媒体方式传播一种文化和一种传统武术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我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电影《少林寺》火遍大江南北。之后,全国各地热爱传统武术和痴迷传统武术的热情空前高涨,掀起了一片学习传统武术的热潮。同样,还记得以前有个叫《武林》的杂志,销量很高,很受传统武术爱好者的欢迎。我也非常喜欢看,那时还没有学习传统武术,也不懂传统武术,纯粹是好奇和爱好。这些年早已看不到这个杂志了,上网确认了一下,2006年停刊,有些伤感!

回到咏春拳。我最早知道“咏春拳”这个名字是在1993年杨紫琼主演的电影《咏春》中,记得我看的时候电影名叫《红粉金刚》。放在当下,这个名字感觉很网路化,但绝对印象深刻。后来又看过李小龙先生的电影以及《师父》、《叶问》系列等电影。有一个《败家仔》的电影,1981年在香港上映的,我非常建议有兴趣的朋友找资源看看,看看林正英先生打的咏春拳,一板一眼、一招一式,功底相当深厚。

啰啰嗦嗦地说了这么些,除了怀旧,更多的是想表达一个意思,那就是“也许”或“其实”我们很早之前就已经埋下了一粒种子、种下了一个情节,当遇到合适的土壤和生长条件时,它就会发芽、结果,而这也许就是传统武术也好,咏春拳也好,一直有人在传承和传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和动力吧!

我最近时常在想“咏春拳将何去何从?”。咏春拳过去一直都在,将来也会一直传承下去。咏春拳传播了几十年,国内、国外遍地开花。2014年国务院12月3日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咏春拳又榜上有名。所以我从来不担心咏春拳的传承和发展问题,而是希望咏春拳在人民大众中开出更加茂盛的花朵,有更多的人喜爱它,并能从中有所收获。

现在社会中,如果多去留心一下,就不时地会看到某某职场人士猝死的消息,我之前的一家公司中就有一位同事这样去世的。这些人要么是太拼命了,要么是生活习惯不好,要么是不太关注自己的身体等等,不管哪种原因导致,一个比较普遍的共同特点就是没有时间去锻炼,或是不愿意抽时间去锻炼。常年累月下来,身体是吃不消的,倒下就不是偶然的现象了。这让我有时感慨我们的练拳习惯,不管多么忙,不管多么累,一定会抽出点时间练一练,那么只是简单地活动一下。多年坚持下来,无形之中提升了我们抗病、扛压和扛衰老的能力。所以,我非常建议把咏春拳推荐给广大的职场人士,希望他们能够认识到咏春拳的价值。相信已经有人做过或是正在做类似的事情,这是件好事,是积功德的事。

还有一个群体我也想多说两句,那就是学子们。从咏春拳的拳理和技术特性角度来讲,我觉得咏春拳比较适合初、高中以上的学生学习,尤其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们。学习咏春拳不仅要让学子们动起来,而且要让学子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等学子们走进社会后回头看学习咏春拳的经历时,可能会发现一粒种子已经种下了。这粒种子可能是爱好、可能是情节、可能是习惯、可能是坚持、也可能是自信。

这些年,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咏春拳传播者都已经做了这方面的事情了,这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随便上网搜索了一下就看很多相关的信息:

广东鹤山实现咏春拳操进校园全覆盖。

咏春拳传人走进福大,弘扬“非遗”文化。

“咏春走进校园”,深圳市高级中学成立“咏春社”。

河南咏春拳进校园,同学们气势非凡。

。。。。。。

《叶问》系列电影是终将落幕的,但咏春拳的传承和传播仍将继续。《叶问》已经做得够好、够多的了,带来了咏春拳空前的热度和认知度。但大潮退去,一切终将归于平静,咏春拳也不例外。俗语说,“打铁还得自身硬!”,咏春拳的发展还是需要依靠其自身优良的价值、独特的魅力、深厚的思想等作为基础和后盾。利用电影及多媒体等现代传媒手段和方式助力,只是如虎添翼、事半功倍。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有众多热爱和呵护它的人。有了他们,咏春拳才能有传承、有传播、有荣辱与共、有与时俱进、有共同发展。

何谓如来?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曰如来!对于咏春拳,我们当以极大的热情去关爱它,更该以平常的心态去看待它。

我非常喜欢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一个高潮的落幕,也许下一个高潮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