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京林: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

丰台长辛店一中(原铁路中学)的校园里有一栋民国式样的二层小楼孤零零地矗立在操场的边上,它青砖、红瓦、红的窗户与学校里其它的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墙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刻着: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旧址的字样。

有关100多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我们只知道从那里出来了一大批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但那场运动的始末由来及涉及到的关键人物确知之甚少。

这小楼的墙外竖着一些展板,顺着它的的年表,我们可以大致追溯到那个年代的一些碎片。

对这场运动,官方的年代划分为1912~1924年,就是说起于民国初年。


 高等法文专修馆长辛店分馆工业科
 


 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旧址的牌子

说到留学,就要先看一看民初时我国的高等教育。

1915年的资料显示,全国有各类高等学校86所,其中大学10所,其它专门学校76所,而这10所大学也仅有预科专业。

1918年,全国公私立中等学校有学生117740名,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有学生17265名,升学比例为14.66%。这一比例是不均衡的,其中山东、湖南、云南和安徽尤为悬殊。以云南为例,高等学校仅有学生32人,而同期的中等学校为3841人,即为1/120。

国内上大学难,能否出洋留学呢?当时出国留学也是两个渠道,一是官费、一是自费。官费的条件很苛刻,1916年的官费留学生章程明确规定,留学生必须是大学本科毕业或任大学教师两年以上。大批中等学校毕业生连入国内高等学校的机会都没有,又哪能获得大学本科的资格呢。自费留学条件较为宽松,但花费巨大,非一般百姓所能承受。所以一种勤工俭学的留学方案就提出来了。这个计划的的前提是先筹集到二、三百块钱的船费,到达法国后可“日间做工,晚间授课,或从事数年工作后,入专门学校进行俭学”,生活、事业两不误。

 为什么是法国呢?

除了重要的经济因素外,年轻学生对法兰西的感情认同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是法国的科技、工业水平属世界最前端。二是以坚决反对封建专制,大力鼓吹“自由、平等、博爱”的 法兰西精神也是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心目中的楷模。三是中法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推动,特别是法国政府将之视为法国文明渗透到中华文化之中,同时培养亲法社会精英的一个契机。民间方面,1916年6月22日以李石曾、蔡元培、吴玉章及法国各界数十位知名人士组成,华法教育会起到了实际运作和作用,这李石曾是个关键人物。

李石曾(1881~1973)是清军机大臣李鸿藻之子,1902年21岁时,以随员身份随同清驻法大臣孙宝琦赴法留学。1903年秋,李在补习了半年多法文后,入蒙塔尔吉农业实用学校预备科,翌年转入正科,至1906年8月毕业。同年入中国同盟会。暑假后入巴黎巴斯德学院研究生物化学(有说还有巴黎大学),随后在巴黎设大豆化验所,并用法文出版了《大豆》等专著。1908年在巴黎西北郊的戈隆勃建豆腐工厂,该工厂占地五亩,有厂房四座,5名工人是从老家河北高阳县带来的。


 李石曾(1881~1973)

关于这一段的历史,我稍微做了一下考证。

一、李石曾在法国首次读书的城市是蒙塔尔吉,现在查不到这个中文译名,但巴黎以南10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城市叫Montargis,现译名为蒙塔日,邮编45200。史料中的农业实用学校没查到当时的法文名字,现在蒙塔日城南确有一所农业学院(Agriculture Colloge Du Chesnoy),中文译名为切斯诺农业学院。1904年的它应该是一所学制3年的高等专科学校,Colloge应该翻成学院。因为李石曾从这毕业后直接去了巴黎的巴斯德学院和巴黎大学。

二、如果农业实用学校是中专,则巴黎大学应该是本科教育,但他1906年入学,1908年已经开了豆腐工厂,满打满算3年的时间是完不成本科教育的。而巴斯德学院的叫法也不确切,应该叫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deur),它只有研究生教育没有本科。至于为什么有巴黎大学,是因为研究所不授予学位,李石曾的硕士学位应该是在巴黎大学注册的(我们现在讲的联合培养)。李石曾的豆腐工厂最晚在1908年建设,早也可能在1907年,就是说他在巴斯德研究所只待了1年,这一年正好读完了硕士(法国的硕士与香港一样是一年)。另,有的文章说是巴黎大学,有的说是索邦大学,其实是一回事。

三、史料上讲的豆腐工厂是在巴黎西北郊的戈隆勃,现在92省有一个叫La Garenne Colombe的城市,译名为拉加雪纳.科隆布,我认为应该是这个地方。它很好找,谷歌地图先查到巴黎的CBD新凯旋门(La Défense),往上一点就是了。

再回到戈隆勃的豆腐工厂,后来李石曾又从河北老家招了30几个工人,工人来了以后,他安排了业余学习班补习语言、文化和技能。后有一些自费留学生也到这里打工和学习,通过这些李石曾也逐步意识到这是一种能使国内多数人以较低费用留学法国的好方法。这就是后来在1912年成立的留法勤工俭学会的初衷。

留法俭学会成立于1912年初,发起者为李石曾、吴玉章等15人。同时在北京借用安定门内大方家胡同顺天高等学堂旧址设立了留法俭学会的预备学校,是年11月,该校送出第一、二期学生赴法。

1913年袁世凯镇压了国民党人讨伐他的二次革命,留法预科学校因受株连被迫中缀,直到袁败之后才在1917年得以恢复。

1917年5月22日,北京留法预备学校在位于宣武门外储库营的民国大学内开学,1918年又在北京大学办了高级法语预备班。到1919年3月,全国已经有了20余所预备学校。这其中包括河北、上海、成都、重庆、长沙、广州、济南、天津和武汉等地的。而河北保定高阳县布里村的预备学校是全国第一所留法工艺学校,保定育德中学的留法高等工业预科班和北京的高等法文专修馆也是影响比较大的。

1918年初湖南新民学会组织80余人北上到留法预备学校就读,当时保定布里村的学校容纳不下,只能转道北京,而北京也没有这种容量。最后由蔡元培、李石曾出面与京汉铁路局和长辛店铁路工厂交涉,将刚建成的原火车房总管郭长泰的宅子当了预备班的教室,成立了“高等法文专修馆长辛店分馆工业科”。

学校采用半工半读方式,学制为6个月。在这里,每天有6个小时在铁路工厂做工,4小时上课。上课的内容为法文和技能,其中法文占1/3课时,技能占2/3。技能由铁路工厂的工程师教授,分为机械、铸造和钳工。做工的收入为3块钱,可以支付每月的饭费。

原地质部长何长工是长辛店预备班的最后一批学员,他是1920年赴法的。

长辛店预备班应该只办了三年,入学、毕业及赴法的人数没有记载,它在全国的20几所预备学校中也不是最大最好的。从1912~1924年全国赴法勤工俭学的人数接近2000,其中一部分俭学成功后进入了法国的高等学校,成为了国家科技和文化方面的栋梁之才,还有一部分没有学成但参加了共产党,后来成为了领袖级人物。史料上只记载了其中的一少部分,大量的留法勤工俭学人士的生活轨迹无从查找。

 这场轰轰烈烈运动的领导者李石曾和蔡元培回国后创办了北京中法大学,又在法国里昂建了个不是大学的里昂中法大学。后来在办教育上两位老友意见相左,不欢而散。李石曾是国民党的四大元老,离开教育界后转身政治和科技界。1973年逝于台湾,享年92岁。

 这场勤工俭学运动后来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后面有留法学生的“闹事”,有中共产党的介入等等。一场留学造就了太多的共产党领袖级人物,这是倡导者国民党元老李石曾未曾预料到的。

在国内,李石曾和蔡元培是老友又都是教育界的泰斗。但在中国应走英美体制还是法国体制上终于闹红了脸。其实民国时期知识分子之间也一直在互相掐,谁对谁错我们根本说不清。

所以,写完小楼就收笔,后面的事就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