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意识到,掌握一门技能、学会一门学科,可以让我:挣到更多钱、获得更多跨界思考的快乐、获得更多人的青睐与需要,我就会认真学习。而那些外部的压力,例如:技不如人、被人羞辱。我要不就直接回过一拳,要不就置之不理,很少可以刺激我学习。”
“除了学习,我根本无法改变我窘困的现状。家道中落的自己真的感觉是穷途末路,边学习边打工,我需要考虑我的下顿饭在哪里,也不清楚父亲之前所说的骨气,让我怎样和别人开口借钱。如果有人看别人的生活,还行动不起来,原因是同一个:他还有路可以走。”
“外婆下葬那天,三姨和我说:‘你外婆走之前还一直嘱咐我们等你考上大学的时候要记着替她送你什么什么,也就是你外婆,还一直觉得你能考上大学’,那时我才突然意识到,外婆走了,这个世界上就再也没有相信我能考上大学的人了。就那一秒钟,我突然就想考大学了。所有人都笑话外婆居然会觉得我能考上大学,我就想给外婆争口气,我想让外婆在那边儿能风风光光摆一桌。”
“当我已经有能力去产生梦想,实现梦想,想要保护一个梦想,无论是人还是事的时候,不甘心自己连自己的愿望都保护不了。”
“看到喜欢的人离去的背影时;被人恶意轻视时;想要有一份好的工作让老爸老妈过上好日子时。”
......
想要,才能有所谓的“意志”
同样是一个寝室的,有的人6点就起床了,有的人则睡到了中午12点;
同样是做一个项目,有的人夙兴夜寐,有的人得过且过等待结果。
我们常常指责后者意志力薄弱,但我们也许真得冤枉他们了。因为“意志”的起点:“主体想要实现某一结果/行动,并努力克服所遇到的挫折与困难”,想想:
睡到12点的人,人家万一就不想起床呢?得过且过等待结果的人,人家万一本来就不想做呢?
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也鲜有人心底没有任何意义,能够忍受长时间枯燥无味、单调的学习生活。当理性无法生效时,我们恰恰可以科学的借助「感性」的力量来获得“动力”。
综上,想成就自己的梦想也罢,不想让什么人看不起也罢,感觉自卑也罢、生活窘迫也罢......大概,就是心里有了一个念想,让我们心甘情愿的想要为之去努力的时候。人也好,事儿也罢,让我们觉得付出什么都值得——这就是动力。
教育心理学中一个核心的观点:很多学生缺少学习动力是因为他们没能把现在的学习与未来生活之间建立起联系。
如果父母单纯地要求孩子目前的学习成绩,只能是在后面用大棒催,事倍功半;而鼓励孩子“做梦”、为想要的未来努力,就是在前进路上设置美味的胡萝卜,事半功倍。
如果想维持一种长期动力,灌输和引导都是糟糕的工具。教育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在的渴望。从外部灌输或者用有趣的事情引导,都很难维持长期的学习动力。有学习动力的年轻学生和成年人可以无师自通,当他们需要的方法不存在时,他们就会自己创造新的方法。
你做好这种“联系”了么?孩子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学习工具,还是清晰地知道自己正在走的路?正在掌控自己的航向?
未来视野中的“学习之道”
曾听闻一个青少年的困惑:“你告诉我,为了高考那一分,值得拼上我所有的努力吗?”
我们一直在告诉孩子如果你高考考不上,你就怎样怎样技不如人,前途无“亮”。但却未告诉孩子:对于这一生而言,这一分的知识积累、内容补充也是值得鼓舞的,他每一次的成长与努力都值得敬重!
我们往往陷入了成绩的多寡却忘记了学习的真正内涵,是否还停留在为社会培养一颗合适的螺丝钉?或许你该占据高地,看一眼这世界的巨变,以及孩子未来的职业环境,你才能引领孩子朝向万众瞩目的“学习”!
所有孩子都参加的大众教育不过150年左右的历史,是为了满足工业革命的需要诞生的。在工业革命之前,无论东西方的教育都不是现在这样。代表工业化巨大成功的工厂模式也被复制到教育上来,学生被视为等待加工的原材料,然后把他们变成就业市场上有销路的产品。
在后工业化时代,这种类似兵营式的教育效率越来越低,想要适应后工业化时代,恰恰最需要工业化教育体系不看重的创造力,未来社会也更加进驻到一种终身学习时代。
在未来社会,立足之地最确保的是能进行高精准度、不知疲惫的机器,而人类的立足之地,就在于——区别于机器的创造力,学习力、应用能力以及学科之间多元交叉、融合的能力,要与众不同!
有一个特别有启发性的故事分享给您:在一座高等小区中,居民陆陆续续反馈电梯太慢了,等待的时间太长了,然后负责人就召集了整个团队考虑解决方案,他们都在围绕着如何缩短电梯时间,工程人员如何优化建筑等,但似乎无法突破已有瓶颈。
有一个心理学毕业的年轻人建议到:“人们之所以觉得等待时间长,很大的可能是觉得无聊,因此,可考虑给电梯内外安置镜子,他们可以看看自己或者看看镜子里的其他人”。之后大大小小的电梯内外,也就多了很多对着镜子“自恋”的人。
这并不属于工程学的范畴,也不属于心理学专门的研究领域,这可能源自于玩耍时的创意,他构成了后工业时代“人类大脑的含金量”重要指标——认知能力、创造力及联结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不要觉得孩子捯饬电脑就是不务正业,如果他就此探索、创新、在玩耍中求知,可能不是很成熟,但却鼓舞人心!那些把家里的家电拆了重装,装了又拆(强迫症的除外哈),总能把坏东西重修于“好”的人,就是一项“特殊技能”。
终身学习路径规划
学习应该是一件趣事,而非苦差事,至少能够体验到心灵上的愉悦感,就像教育家卢梭所达成的醉人状态:“我认为努力学习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是美好的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点点滴滴,你才能引领孩子朝向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让每个孩子都能自发地爱上【补充自己的】这种美好体验,而非【总是无能的】挫败感,尝到点学习的“甜头”,才是真正参透“学习”二字的含义。
什么时候,都不算太晚!终身学习令人感到欣慰,学习会使得自己更富足、更具适应性、更豁达与更具魅力。
借此机会,为您分享《翻转式学习》中提出的终身学习路径:
学龄前的岁月:强调好奇心和创造性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在一生中最集中、最全面的学习。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要允许儿童以自己的方式和步伐去应对他们接触到的人和物,限制会让儿童成为他们自己环境里的陌生人,也会带给他们更多的沮丧和愤怒。
从幼儿园到中学毕业:强调主动学习和乐于学习
玩耍,在玩耍中进行自由探索。学生们都在学习,但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学习”。不对他们进行太多灌输,鼓励探索并支持其进行操作性的实验与思考。
大学阶段:学习如何学习
大学应该继续学习如何学习的能力,并且把学习的内在动力一直保持下去。大学应该提供一种理想的氛围,让年轻人完成自己长大成熟的过程。
研究生阶段:专业技能、在职训练
研究生教育阶段是培养善于实践之人,为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从业者,获得职业入门所需要的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研究生教育不是大学的后续,学生应当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退休以后:持续学习
由于新旧知识快速更替,工作之后的成人也需要继续学习。而且,退休以后仍然不能停止学习。退休这件事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并不存在,工业化社会之前老年人一直被尊为知识宝库,后工业化时代对老年人的限制则会越来越少,老年人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
不用太过担心孩子没有学习动力,如果他还未找到可以与自己联结的未来;如果他还不曾体验过绝路。
需要在战场上生存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成为一个优秀的战士,或一具尸体;需要在商场上生存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成为一个企业家,或者负翁;当我们需要与机器人抢饭碗时,我们可以选择成为一个人生赢家,或者成为新一轮生产线上的机器人;当我们行驶在人生的航道上,我们可以选择成为一个力挽狂澜的弄潮儿,或者是一叶扁舟,随意被飘往何方。
如果没有个体的主体意志,就看不到生命的影子;如果没有高瞻远瞩,就会流于形式,最终缺失了最本真的学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