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有关从传统建筑文化视角认识北京中轴线的系列文章之一,独家发表,作者 李克让。
中轴线的含义
按古代天文定位,北京在华北北部,是北极星(紫微垣)所对应的天下的正中,“天子必居中”,这是京畿定都的先天条件。
从地理上看,北京三面环山,两水相抱,前庭开阔,龙穴砂水齐备,是具有王气的风水宝地,中轴线就把北京定位在了山环水抱的华北北部的北京平原。
北京为天下中,皇城坐北京中,中轴线把坐落在北京城正中的紫禁城定位在龙脉与水脉的交汇点。
图1 天地定位的北京中轴线
从气象上看中轴线
先天为体,天南地北,中轴线为“天地定位线”、“乾坤定位线” “负阴抱阳线”、“刚柔中和线”。天地定位是北京中轴定位的本体。
后天为用,离南坎北,中轴线为“水火既济线”、“子午定位线” 。中轴线永定门到地安门全长15里,是北京古城建设的中心线。中轴线外延,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根基与依据。
在引申的社会意义上,中轴线为“法线”和“宽猛相济线”。
从建筑文化的理数上看中轴线
中轴线的本质是阴阳定位,“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建筑文化的核心精髓。
图2 中轴线的天地阴阳
乾坤即天地,天地是最大的阴阳,有天有地,天地交合生万物,而人是万物之灵,由阴阳交合而得天地人三才,立紫禁城的建筑中心区,为阴阳和合的太极点,由此形成中轴线天人合一的整体形态。
阴阳引申四象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即古城东南西北四方,亦是时序上的春夏秋冬四季,祭祀性建筑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以中轴线对称布局。时空运行,暗含阴阳消长、物极必反,世事流转,盛极必衰之理。
阴阳时变,即生“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五种状态。五行之气运行并相互作用,是一种自然的作为,意味着万物之宗。古城区域规划对应五行属性,城东区域属木,城南属火,城西属金,城北属水,城中区域为王土。
中轴线与历史的印证
自元朝忽必烈规划建设元大都时起,中轴线作为北京城的灵魂和核心,就同北京古城一起,经历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和辉煌,抗拒了时间的损毁,一直延续到今天。
清末民初,紫禁城衰败荒芜,无人管理,此时正是中华民族处于军阀割据、日寇入侵的历史最低谷;建国之初,天安门广场,长安街及古城墙的改造对应了新中国新时代;毛主席纪念堂落成与文革后期同步;九十年代初国旗基座和升旗仪式的改变,新世纪升旗仪式的调整与改革开放俱进;东部新颖高大的CBD商圈、西部平整宽阔的金融街、北部厚重的奥运中心和高教园区的形成,鸟巢水立方、世纪坛、国家大剧院、央视等建筑的落成都对中轴线及其核心统领作用产生影响,形成了一种更大格局的新气象。
其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拆除城墙、改造天安门广场,建成了长安街,形成并强化了东西轴线,淡化甚至毁坏了古城的子午线(如拆除了永定门),新世纪之交修建平安大街和两广路,重建永定门,重新强化了北京的中轴子午线概念。
图3 1982 年的北京布局模型
图3,1982 年的北京布局模型,南北向轴线几乎还是对称地将城市分为东西两半,紫禁城位于城市空间的几何中心,往昔帝王城市的空间及特征表达还烙印在城市空间上。传统以中轴线对称的街、坊与胡同的格局在模型地图上清晰显现。